一、基本情况
牯牛降位于安徽省南部的石台和祁门两县交界处,东倚黄山,西接庐山,北邻九华山。主峰海拨1727.6米。因为主峰酷似一头神牛从天而降,故名牯牛降。牯牛降1982年经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,由于其自然条件优越,物种丰富,生态系统完整,人为影响小,具有类型的典型性和区域上的代表性,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总面积6713hm2,其中核心区2054hm2,缓冲区1472hm2,实验区3187hm2,山林土地权均属国有。牯牛降因其物种丰富、特有种多而被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》列为“中国优先保护生态系统”,属于我国“森林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区”。
二、森林风景资源
牯牛降境内中亚热带山地自然植被类型齐全,植被保存完好,自下而上依次有常绿阔叶林、常绿落叶混交林、落叶阔叶林、针阔混交林、针叶林、玉竹林、灌丛、草甸等。这里的植被类型水平地带性突出,垂直地带性明显,具有一定的天然原始性,是华东地区天然植被保存最好、面积最大、植物群落类型最多,最有特色的地区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里有维管束植物180科,627属,1400余种,苔藓植物50科,138种。就木本植物而言,有88科,239属,600余种。其中属国家和省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红豆杉、银杏、鹅掌楸、香果树、永瓣藤、银鹊树、连香木、青钱柳等30余种。永瓣藤是牯牛降特有植物。 因其果实外有大而宿存的花瓣,永不凋落,在植物界十分罕见,故命名为永瓣藤。牯牛降已知药用植物有300多种,其中短萼黄连、石槲、祁门黄芩、八角莲等属于珍稀药材。因此,牯牛降被誉为“绿色的自然博物院”。
牯牛降山深林密,栖息着丰富的野生动物。有脊椎动物82科,193属,290种。其中兽类49种,鸟类166种,爬行类33种,两栖类17种,鱼类25种。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金钱豹、梅花鹿、黑麂、白颈长尾雉、云豹、黑鹳、白鹳等7种;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、短尾猴、大灵猫、白鹇、鸳鸯、红隼等22种。还有很多价值较高的皮肉动物和名贵观赏鸟类,如黄麂、野猪、环颈雉、棘胸蛙和红嘴相思鸟、画眉等。另外昆虫资源也很丰富,有25目,140科,550余种。
牯牛降群山竞秀,风光旖旎,集“雄、奇、旷、幽”于一体,汇“峰、林、洞、瀑”于一域,尤以奇松、怪石、溪瀑、云海、佛光被誉为五绝。“峰峰有青松,无松不奇异”是牯牛降的真实写照。牯牛降是黄山松的世界,松林漫山遍野,郁郁葱葱。牯牛降以峰为体,花岗岩奇峰林立,绝壁千仞,怪石嶙峋。牯牛降石结构奇特,造型美观,让人百看不厌。牯牛降雨量充沛,溪流纵横,常年雾霭升腾、云雾缭绕、绵延不绝,云海和溪流瀑布相连,互为映照。淙淙流水,时遇石壁断崖,飞泻成瀑,十步一小瀑,百步一大瀑,穿行林里山间,遇石凼平地,则成大小不一的清潭,晶莹剔透,异彩纷呈。由于独特的地理及气候条件,牯牛降四季都极易形成佛光。专家认为,牯牛降佛光显现频繁,清晰度高,历时长,便于观赏,是我国欣赏佛光的最佳地之一。
牯牛降还有众多的人文古迹、美丽动人的传说和迷人的风土民情。这里有中国戏剧的活化石之一――目连戏,有善庆禅院、西峰寺、白云庵等宗教遗址,还有红军留下的足迹。牯牛降山脚下的环砂村,古时上下九里有寺观庙宇13座,号称“九里十三庵”。严家村是东汉名士严子陵后裔的居住地,被称为“千年古村”。典型的徽州民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,村中有老磨房、古祠堂等建筑。这面斑驳的“标语墙”上,留有从红军北上抗日起到大跃进、文化大革命等各个时期的标语 ,似乎还在诉说着世间的沧桑和历史的变迁。
三、旅游开发现状
牯牛降生态环境优美,森林景观丰富,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。自然保护区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“科学规划、统一管理、严恪保护、永续利用”的原则,把生态保护和旅游建设有机结合起来,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开展生态旅游。
目前,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已开发了观音堂、龙门和双龙谷三个景区,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地质公园、全国青少年科考探险基地。兴建了景区游客接待中心、龙门山庄、竹木别墅、红茶坊、徽州艺馆、牯牛降地质公园博物馆、水上娱乐中心、亲水平台、停车场、登山栈道、晃桥、拓展营地等基础设施,开通了大、小演坑峡谷、仙女潭游览木栈道和四叠瀑、龙门、双龙谷、大历山森林旅游步道。
牯牛降自然保护区地处黄山、九华山和庐山中国旅游金三角的中心地带,位于黄山市至安庆市的省道大青线旁,作为长三角的后花园和大黄山旅游的重要基地,近年来,牯牛降森林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。2012年,牯牛降共接待游客70万人次,创森林旅游产值6300万元。